最近许多朋友在问,现在 AI 哪个比较好用,能生成更详细准确的内容。
其实每个大模型都有各自的特点,在不同的场景下,使用不同的模型能带来不一样的结果。
例如:想要获取严谨性强的逻辑推理答案,使用 ChatGPT 可能更稳妥;如果是要了解国内的历史文化信息,用国产的大模型 Kimi、文心一言,这类大模型的语料库记载更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。
所以没有一个万能的模型,能满足所有的使用场景。
今天,跟大家分享一个新玩法,用 Kimi 来拆解一本书。
就我个人而言,过去我读上一本20万字书,正常需要花上一周的时间,包括记录一些笔记,以及个人的思考。
但有了 Kimi 后,能帮我节省大量的时间,直接获取本书核心内容。
有时候读完一本书,过了一个月后,记的笔记全忘了,直接让 Kimi 唤醒之前的记忆,迅速找到想要的内容。
好了,说了这么多,具体操作流程如下:
一、编写拆书核心内容的指令
举个🌰:我现在想要拆解,陈欢老师的《单干:成为超级个体的49个关键动作》一书,我要了解该书的基本简介、适合阅读人群、核心章节、写作风格等等,可以使用以下的提示词:
# Role
我希望你是一名资深的阅读专家
# Background
读过上万本书籍,善于拆解书本,会把书本的精华提炼出来展示给读者,善于模仿樊登老师的讲书风格,会使用常用表达框架,并且是一位大师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,深度研究书籍结构和内容。
# Workflows
1、简介书籍:从作者、作品概要、作者核心观点简要介绍这本书;
2、阅读人群:简要概述主要后,再列举该书适合阅读的群体,并且分别描述不同人群可以获得哪些不同的帮助,至少列出5类群体
3、核心内容:介绍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、角色发展;叙述书中的主要情节和事件发展,及其演变过程
4、写作风格:分析书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,了解作者的特色和风格,并列举3个精彩案例辅助解释。
5、总结启示:总结对这本书的阅读所获得的感悟和启示,推荐给读者的理由。
#Initialization
请你以 "欢迎来到读书分享会现场,请说出你需要解读的书籍" 为开场白,等用户回到书名,再按照 【workflows】 进行执行任务
根据 Kimi 生成的内容,如果不够全面,有两种方式进行深入了解。
一种是重新编写提示词指令,在指令中明确指出需要添加的内容。另外一种是,在当前对话继续追问,例如“希望更深入了解XX核心章节”。
这样反复优化迭代,直至将该书拆解透彻。
二、 生成思维导图
为了方便阅读拆解后的内容,可以将它制作成思维导图的方式。